儿时记忆里,除了过年,最让人期待的莫过“赶会场”,那是异常的激动。母亲牵着我,每每遇到熟人她便会停下脚步交谈两句,使一心想要买好看的衣服和好吃的我焦虑不堪。
到了会场上,人山人海。马戏杂技表演、各类小吃数不胜数、叫卖声连绵不绝。
去年,因为疫情原因,诸暨举行交流会很少。近几年也不如以往多了,人流量也比记忆中小了许多,从街头逛到街尾不超过1分钟,会上老年人占了八成。唏嘘中走完全程,没有马戏杂技表演,有的摊位前甚至无人问津,街口也没有那种令人激动流口水的小吃了。很多东西都在消失,不过有些东西还在。
1
老年人占了八成
以前网络不发达,展销也长的多,每次逛会从这头走到那头要将近一个小时左右,回去时手上总是满满当当的。
与昔日相比,会场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。会上的摊位大多都卖着比较实用的商品,摆摊的是老人,逛老庙会的还是老人。
现在的条件好了,买的东西也都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,年轻人少了,东西也务实了许多。在白天,娃娃上学去了,老人们一般的事情比较少,会不约而同的来这里逛街,仿佛这就是他们的圈子,就是他们的根。
人们都有故土情结,多少年来这些老人大多都是40后-60后之间,很少外出过,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天生的恐惧,故乡成了回不去的地方。
现在的会场八成都是老人,他们是主力军,年轻人很少再去赶会。随着时间推移,主力军从舞台消失,冷清终将代替了热闹。这只不过是最后的狂欢。
2
这些东西还在
记忆中,交流会的人每次都是人踩人。有些东西都是靠“抢”的。毕竟是南北特产,诸暨本地有些没有,有的太贵,买到的人满载而归,没买到可能会有一些失望。以前,卖小玩意的摊位有很多,二元店甚至有几家,各种类型的,质量价格也很实在。而如今的交流会,二元店只有一家,而并不是真正的二元店了,十元、二十元的商品零零星星摆在偏僻的角落。
被老人“占领”的会场,售卖农产品、家用的最多,比市里面卖的便宜,但产品质量却有些不如意了。前来摆摊的老人不是专业商人,他们只是靠自己的勤劳换点钱,尽量满足生活需求,不给小孩添麻烦。交流会里吃永远都是赶会最大的主题,尽管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再去赶会了,但街上还是有小吃。
与以往赶会不同,现在的会场上的商品没有以前那么好了。也许是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对东西的质量追求也高了。尽管很多东西都在消失,但在街上仍能偶尔看到母亲带着小孩来赶会,就像多年前一样。
3
再过十年交流会还会有吗?
听说,去逛交流会一定要逛到最后,后面的东西会更加精彩,而且买东西要光玩一圈才买,这样可以作对比,也可能避雷,以免买到自己不满意的商品。
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,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,已经没有闲心再去逛了。如果不大力倡导以及转型,我们记忆里的会场也许将要消失了吧。你喜欢逛会场吗?有什么故事要分享?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
热点文章